查看原文
其他

跟孩子谈论“死亡”的时候,我们谈点什么?

2018-04-04 鱼爸 养育男孩

文丨鱼爸     图片来源网络


1



我觉得在所有跟儿子谈过的话题中,“死亡”是最难谈的。

往往谈着谈着就无法继续下去。

记得3岁多的时候,有一次听完故事的儿子问我:“爸爸,你会不会死?”

“将来等我老了会啊!”

“不行,我不准爸爸死!”小小的眼睛涨得红红的,马上就要大哭起来。

我赶紧把他拉过来,紧紧地抱着他。

“好啦!你是不是害怕有一天跟爸爸妈妈分开?我答应你,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的。”

这时小家伙就在怀里哼哼哼。

“走,我们玩点什么吧!”

只能用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方法。

因为孩子太小,还无法去思量这生命逝去的痛。

 

可是隔段时间,孩子又会问起。

“婆婆这么老了,什么时候死呢?”

“可不能让婆婆听到这样的话,很不好,以后不要说啦!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婆婆希望能多陪我们一会,就好像爸爸想着多陪你一样。”


“死了就不能陪了吗?”

“是的,那时候他们就会去另外一个世界了。”

“一个什么样的世界?”

“我猜应该也跟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吧,要不我们玩点其他什么。”

最后也只能打住,因为孩子会一直问到你语塞。


2



为什么孩子会关注这个问题?

为什么有的孩子谈起死亡的时候,常常会有害怕的感觉?

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提到:

在2-7岁的时候,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既是短暂的,又会一再发生。

他们会对死者产生罪恶感(比如“他是因我不守规矩而死的”)。

他们害怕被抛弃,认为死者是从一种存在方式转换为另一种存在方式(比如变成了天使)。

 

这个说法印证了我们对孩子行为的一些理解。

其实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,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,是无法想象出来的。

可是他们害怕分离,害怕被抛弃。

因为在童年时期,父母的照料能保证自己健康地活着。

而且孩子的人格发展需要父母源源不断的爱。

所以我们跟孩子谈“死亡”的时候,第一个谈的就是安全感。

 

比如皮亚杰说在0~2岁,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,认为死亡只有“在这里和不在这里”、“有和没有”、“存在和消失”的区别,对于“死亡”,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。


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,比如说抚触、拥抱。

当我们给了孩子爱的拥抱、永远陪伴他的承诺、还有无条件的爱。

这时孩子内心是安宁的,他就不会再畏惧害怕死亡了。

也不会总是纠结于这个话题。

所以如今儿子少有提及这个话题。

好像他已经明白了死亡是怎么回事,他早已不再害怕了。

因为他相信我们会保护他、爱着他。


3



有妈妈曾问我,“鱼爸,该怎么让孩子知道‘死亡’这件事”。

其实平时的生活中,我们就会遇到小动物意外死亡。

这时可以让孩子看到,只要画面不是太残忍。

 

有一段时间,带着儿子回奶奶家。

奶奶家屋子后边是一片竹林。

常常有鸟儿在里面扑腾扑腾飞着,唱着歌玩耍。

有一个邻居老爷爷想着给自己孙子捕鸟吃。

于是拉了一张隐形的鱼线网。

那天我带着儿子还有外甥,本来在竹林里找小竹子做玩具。

“看,爸爸,那上面有一只鸟!”

“他已经死了!”外甥说。

“我们把他埋起来吧,好不好?”我跟他们说。

两个小家伙非常积极地帮我把鸟儿弄下来。

然后我们用手里的竹筒在林子里挖了一个洞,把鸟儿埋好了。

小外甥还拿了一根小竹片立在土堆前,说是给它的墓碑。

“它已经死了,就应该入土为安,不能挂在半空中。你们做的太棒了!”

“其他的鸟儿也会被粘住的。”儿子说。

“那我们把它剪掉。”

然后我们拿着剪刀悄悄把网剪破了。

那日的竹林里日影斑驳。

两个孩子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时事情。

这是我希望他们能明白的:生命需要得到尊重。

这也是我们应该跟孩子谈的第二件事。


4



第三件事应该是最难谈的,那就是珍惜。

因为我们尚且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懂得珍惜。

所以总是在生病的时候才知道健康重要。

而只有亲人离开后才知道以前在一起的时光虚度了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

何况让未经人事的孩子去体味呢?

 

而且跟孩子说这种“中年”时期才有的感触。

他们往往不爱听,也听不懂。

况且他们是如此地生机勃勃、充满活力。

 

可是,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珍惜生命。

如今,有的孩子,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想着跳楼自杀。

让父母们大惊这是怎么了?

其实是我们生命教育的缺位。

 

皮亚杰指出,当孩子到了7-11岁,会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,死亡有内外在的原因。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增加,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,但死亡是最终的结局。

而到了11岁以上,青少年把死亡堪称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,且具有个人的意义。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情,死者已经没有生理机能。

他们会对死亡感到焦虑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恐惧。

但是有了安全感的孩子,内心会产生力量抵抗对死亡的恐惧。

而学会了尊重生命的孩子,也会爱惜自己的生命。

当然一些经典的图画书也能帮助孩子去感受生命,从故事中看到分离、相聚、怀念、温情等。

并且这些绘本更能打动父母,非常适合亲子共读。

在《爷爷变成了幽灵》里面,它让读者,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,体味死亡是一种从容美好,在自然中快乐地接受。

 

而《当奶奶不在了》是一个关于爱、思念和缅怀的故事,也是一个让希望重生的童话。

还有《活了一百万次的猫》,我跟儿子读了很多遍。

他问我,“为什么后来这只猫再也没有活过来了”
“因为它真正地爱过,真正地活过,一次就够了。但是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 ,更要珍惜。”

“你看它找到了自己的妻子,有了自己最爱的宝宝,他有了自己的家庭,感受到了幸福。” 

今年有一部关于生与死的温情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很棒。

当时我在电影院看着流泪。

因为那句:“在爱的记忆消失前,请记住我”

因为女儿COCO一直记得自己的爸爸小时候唱的歌曲《remember  me》。

埃克托才能找到回家的路。

可以说,死亡也不是真正的永别,遗忘才是。

所以每年清明节,我都会带儿子回老家。

那个遥远的山村里,在青山之中,躺着曾经爱着我的人。

也是我一辈子都会记住的人。

 

爱的记忆永不消失,生命生生息息的传承,其实就是生命的意义。

跟孩子谈论“死亡”的时候,就先谈谈这些吧。

而很多东西,得从生活中慢慢体味……

(本文为鱼爸原创, 图来源网络,公众号转载可联系授权,欢迎个人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。鱼爸新书《和孩子一起成长,是最好的教养》热售中)

支持原创就在文末点赞,欢迎留言!

您所见到的,也许就是朋友需要的!分享吧



你好,我是“恐龙专家”小小鱼的爸爸,很幸运与你相遇。鱼爸曾是童书编辑,非常喜欢孩子这个神奇的群体,后来离职带娃。


每天用心带娃的同时,陪娃读了上千本绘本,也在公众号分享自己真实的育儿及亲子阅读的感受。平日好读书和创作,累计发布了500多篇原创分享,得到了几十万爸妈的关注。


这里没有条条框框的理论,只有真诚地分享。新书《和孩子一起成长,是最好的教养》热售中。靠近我,用心和文字温暖你……

 长按二维码图片关注,回复下方文章前面的数字编号,即可阅读。


下面这8篇文章我猜你会喜欢

201请尊重孩子的磨蹭,大部分父母不知道的秘密

202致每个陪睡的妈妈,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

203跟孩子哭穷,到底有多可怕?

205内心强大的孩子是什么样子?

206家有男孩,请好好“说话”

207好好爱那个发脾气的孩子

117养男孩,三岁时需要一个关键转变!

118千万不能错过孩子阅读的黄金十年!

点击阅读原文,有精选好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